《伤口的常见问题》是我的一个口述视频系列视频,主要是针对伤口的专业知识进行科普。我会将临床上患者问得比较多的一些问题逐一进行解答,每期回答一个常见问题。希望这个系列不仅能解答大家的困惑,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——知其然,也知其所以然。
很多病人只注重伤口的用药,而忽视了免疫力的调节。其实,对于人体来说,任何疾病都和免疫力有着很大的关系,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。而我们却肆意地践踏着免疫系统,典型的例子就是熬夜之后喝枸杞、抽烟以后吃人参。
把自己的免疫系统调节好、约束好,往往最应该去做,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措施。
“受了伤,要多休息”,这并不是一句看望病人时候的客套话,而是实实在在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案之一。
人们总是喜欢重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。比如容易得感冒的人,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注意个人卫生,而是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了。人体总的资源是有限的,在愈合伤口的时候,需要调动全身的资源,所以不能再进行其他消耗能量的行为。
可能有人想:反正我身上脂肪多,能量正愁用不掉,是不是可以趁着愈合伤口的同时,再锻炼一下身体,这样消耗的能量就更多了?
这也是行不通的。因为人体利用能量的功率是有上限的,也就是说,一定时间内,只能消耗掉有限的能量。如果你在受伤之后再进行锻炼,那能量就会优先供应肌肉而不是伤口愈合的过程。那样就更容易导致伤口感染了。
深度伤口的愈合过程有一个平台期,需要等待时间把坏死组织脱落,招募愈合伤口需要的各种细胞。这个阶段叫做“去腐”,后面才能“生肌”。也可以说是一个“厚积薄发”的过程。
很多病人在这段时期往往会很焦虑。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处理好,或者使用的药物不对症引起的,就开始不断尝试各种偏方。
其实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觉。有时候沿着原定方案坚定地执行,比凭感觉去“神农尝百草”要靠谱的多。
我们总是觉得一个赵子龙就是可以硬刚80万大军的,但现实世界这样的事并不可能发生。
这种误解在清洗伤口的时候也经常容易遇到。大家总是重视用什么消毒液来消毒,而忽视了需要用多少量的液体才能彻底消毒干净的问题。
就像我们每天都洗澡,却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清水洗澡,而不是用一瓶超级消毒液去擦身一样。
清洗新鲜的伤口有时候会有点疼痛,但却是最重要的清创措施,对于后期的预防感染至关重要。
在医院急诊的清创室,医生有时候要清洗好多遍的伤口,用包括肥皂水在内的各种溶液轮流冲洗。这样才能确保伤口内的细菌含量降到最低,干净的伤口才能缝合。
如果能在受伤后的第一时间就冲洗,清创效果会更好。需要注意的是:要在充分止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。
严重的甲沟炎、嵌甲,需要拔甲治疗,很多患者都对拔甲很恐惧。感觉是电影里严刑逼供的手段,能痛到在地上打滚的那种程度。
其实,现代医学里的拔甲术是一种十分安全、简单的手术。在注射局麻药的时候,会有些疼痛,之后基本没有明显的痛感。且麻醉消失后,也不会有太疼的感觉,完全可以自己走路回家。
人即便是没有了指甲,也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,更不会影响走路。所以,需要进行拔甲术治疗的朋友们,可以不用过于担心。
伤口是可以用自来水冲洗的,很多专业人士都经常怀疑这一点,我今天来说一下之所以可以这么做的原理,希望大家以后能用得上这个有用的急救小知识。
一旦敷料被渗出液渗透到外层,引流的作用就中断了。就像一块毛巾,湿透以后,只会往下滴水,而不能再从外面吸水。
而伤口的渗液在中断引流后,就变成了一潭死水,会快速滋生细菌。这就是为什么敷料被渗透后,需要及时更换的原因。
如果实在是无法更换,建议可以用电吹风把敷料吹干。这样,敷料表层水分快速蒸发后,尽管看上去依然是湿的,但是敷料还能继续从伤口引流渗液,就不容易感染。
很多人觉得敷料是暖棚,为创面遮风挡雨,但是不利于通风,容易“捂坏”创面。
其实,敷料更像是水坝,目的是让创面上的水分可控地往外流动。敷料并不是静态的“塑料膜”,而是时时刻刻都在被“湿润”和“蒸发”。
敷料是有生命的,无论是被湿透还是干透,都是生命的终结。生命终结之后,就需要更换敷料了。
敷料在使用的过程中,不同时间段的状态是不一样的。并不是像保鲜膜一样,盖上就完事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伤口敷料一般要做得比较厚的原因。一块敷料从盖到伤口上开始,慢慢吸收渗液,再慢慢蒸发水分,就是为了维持伤口上的微湿环境,促进湿性愈合。
一块敷料彻底被渗透、或者彻底被风干,都是它生命的终结,就提示我们要换药了。
因此,评价一块敷料是否优秀,就是要求它在整个生命的周期,能维持最佳的愈合环境,稳定且持久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